子宮內膜異位
定義
指每個月月經來潮所剝落下來的組織。當這些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隨著月經週期不斷的生長,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; 長在卵巢內便形成巧克力囊腫,長在子宮肌層則稱做 子宮腺肌症。子宮內膜異位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沾黏,造成受孕能力下降,增加子宮外孕的機會。
成因
1.遺傳因素: 當家庭成員有子宮內膜異位病史時,自己罹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7倍。
2.經血逆流:月經來潮時,部分子宮內膜被推擠到輸卵管、卵巢或骨盆腔,就此落地生根。
3.淋巴擴散:子宮內膜跟著血液或淋巴等循環系統,擴散至其他地方。
4.自體免疫因素:當內膜組織跑到不正確的地方時,會被體內免疫系統辨識出是外來物,接著進行吞噬、加以清除。但當少數的免疫系統對於辨認異物有障礙時,這些組織就會安穩的在異地成長,形成內膜異位。
5.手術原因:生產過程中子宮內膜脫落至會陰、剖腹產傷口。
症狀
‧嚴重經痛
‧性交疼痛
‧不正常出血(非經期出血)
‧月經不規則、出血過多或過少(伴隨身體其他部位的不正常出血)
‧月經來時會有嚴重的腰痠背痛/腹瀉/腹痛/頭痛
治療則是根據臨床症狀來決定,目前約可分成下列幾種方式:
1. 藥物治療:
主要的作用機轉都集中在改變月經週期中荷爾蒙的變化。可以利用藥物產生假性懷孕(pseudopregnancy)、假性停經(pseudomenopause)和長期無排卵(chronic anovulation)狀態。藥物治療分別為傳統消炎止痛藥、或是荷爾蒙類藥物,而荷爾蒙類藥物又可分為:針劑、口服藥、子宮內投藥系統(黃體素避孕器)。
2. 手 術 治 療: 當影像學檢查發現有明顯病灶(如卵巢長巧克力囊腫),或是藥物治療後疾病無法改善,則可考慮以手術方式進行病灶清除。
照護保養
1.少吃油炸物、醃漬物
2.減少炸物和醃漬物的攝取,可能有助於減少發炎:
高糖攝取可能引起體內糖化反應,這可能加劇疼痛和炎症,在經期期間減少水果攝取,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。
3.補充D3:
D3可減少發炎物質使經痛改善
4.定期檢查:
每年定期檢查自己的子宮、卵巢功能狀況,並追蹤金CA-125數值,才可在發現問題時盡早尋找專業協助!
並不是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都需要手術治療,很多情況還是可以靠藥物控制及治療的,最主要是要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,避免疾病成為人生計畫的絆腳石。